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必须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要求,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工作要点:
1、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及教师团队,积极有序地组织教师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深入了解课程内涵。
2、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地和本校的原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
4、在全校区组织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活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学科把握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在实际中的作用。
1.理论学习。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专业引领。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研活动为契机,获取专家对我组教研以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的专业引领。
3.学习取经。努力创建各种交流平台,使教研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外考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
(二)加大组内教研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加强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开展校内教研课活动,共同提高进步。
2.任课教师及时认真地记好教学反思,不断累积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使全体受益。
3.平时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活动方案、案例、专题性总结,也包括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资料(各类调查、访问表及搜集的资料、倡议书、宣传画等),以及学生的活动成果(小报、展板、手工作品等),以备期末进行归档。
(三)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初步形成我校研究特色。
1.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生存能力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使每一名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规范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看学生在活动的积极状态,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深浅、经历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认真搞好每一次主题活动,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指导及评价,都应该有序认真地做好各项工作。教师的评价也以能否指导激励学生以浓厚、持久的兴趣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标准。
四、各月份教研活动计划
二月份:
1.制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交流讨论,落实计划目标要求。
2.组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期初工作会议。
3.做好传达工作:按照集团和学校相关标准进行备课,严格按照备课标准来备课,上课要与教案相吻合。
三月份:安排视频课学习,听课评课,以学促教。
四月份:安排钱凯老师的研讨课,做好听评课工作。
五月份:校研究性学习现场成果展评。
六月份:总结本学期工作,上交教研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