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四五”课题《2022/X/02/004/05》:课题学习资料202402体育课程思政的问题所在
日期:2024-06-03 17:00:42  浏览量:1


   一、认识之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室外上课,风吹日晒在身体上的辛苦不言而喻,课程思政会不会给教师额外增加负担?体育课程能思政吗?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本来就已经够辛苦的体育教师,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不转变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就会变味、变质、变异,成为文件喊喊、纸上写写、课上说说,难以现实“三全育人”。

   体育价值如前文所述,回到实际教学中,举一个小例子,我们体育教师常常上完课,学生可能都不知道教师姓什么,虽然体育教师不一定需要学生记住自己姓名,但是,小事也是体现学生的“素养”,如果没有潜移默化教育学生,也是教育的缺失。因此,教会学生彼此尊重,感谢帮助自己的人,也是思政教育重要内容。

   体育课程思政的提出,即是对以往体育课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延续,更是回归体育育人之本的提升,同时,也是体育教师自我价值的一次跃迁,同样的课时、一样的口令,发挥了更大的育人功能。当然,作为教师体能消耗同以前似乎没有太大变化,甚至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体能消耗,但是,会增加精心设计思政内容而付出的心能,这也是体育教师价值的升华。

   二、融入之硬。“两张皮”“两层皮”“贴标签”“硬融入”成了课程思政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顽疾。有教师在体育田径课上融入拼搏精神教育,讲女排的故事,可是,发现学生反馈并不理想。原本催人泪下的中国女排精神为什么,没有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呢?“学习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之间形成的联结”,由联结产生联想,形成概念、判断,逐渐形成观念,影响行为。体育课程思政特殊性其实是一个由体感判断、推理、形成观点的过程。试想一个普通学生从来没有摸过排球,要想真正理解女排精神,刻苦训练、顽强拼搏,铁榔头郎平连续3个小时不停扣球是什么样感受?何等精神!真正理解女排精神有难度,更何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女排故事,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程思政讲高了,不可信;说低了,不想信。避免“喊口号”“空说教”,讲“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讲身边的事,讲亲身的体验,讲由专业知识内生出的思政,通过“体感、体认、体悟”现实身心教育。体育教师还要在课程教学中要动真情、要常互动、要重体验,这是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良方。

   以《太极拳专项课》思政课为例,深挖“太极”内涵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太极拳理与太极哲理,技术与思维、思想一体,学生学习“中正”“柔和”等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以身践行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以身感悟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以心领悟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使学生技术技能、思维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实现以武育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研究之虚近年来,多门体育课程思政课程列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各种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体育类课程屡获佳绩,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就目前研究看,存在问题:

   1.工作总结化。这类研究把工作经验总结当做学术论文。可以肯定,一批体育人孜孜以求,在体育课程思政方面已经积累一些宝贵的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验是不稳定的,属于个人(小团队)的认知,还没有本质化。工作经验总结缺少学理支撑,没有形成论证链,学术论文要素不全,个人观点尚没有转化成高质量论述得出的论点。

   2.标题口号化。这类研究论文缺乏理论和实践支持,文中大量引用政策文件标题,没有深入论述,观点重复,缺少独立思考,论证不严谨,千篇一律,不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

   3.单一表面化。这类研究基本符合研究论文范式。文中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是,论据采用数据只是单一维度的学生分数或主观评价,论据单薄和“质量”难以充分保证,论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不高。

   4.过度理论化。此类研究借用、移植了多学科知识,多维度分析论证体育课程思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助全面认识体育课程思政,但是,忽略一门课、一堂课所能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和程度,理论高高在上,实践空空,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类研究,还是在不断摸索,尚没有形成本质化和完全符合规律的成熟的研究范式。希望体育人共同努力,使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新、有前瞻、有实效的研究层出不穷。

                                                    文献参考:南阳师范学院网站“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