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与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数与代数部分。二年级下册已经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册教科书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结合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教材还安排了“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对显示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运算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从而更好地感受计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减法解决的、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之外,还安排了除法的验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乘法验算除法,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计算的水平,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特色内容。在学生积累了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以后,本册教材安排的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并在条件与问题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将得到适当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间隔排列的两类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认识分数”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学会借助直观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的加、减法。此外,考虑到学习难度、与一些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学生日程生活经验的积累情况和认识发展水平,所以把《千克和克》安排在本册教学。
图形与几何部分。本册教科书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一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 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这个单元是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平面图形、学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起始单元。一方面,学生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积累一些探索平面图形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的经验,从而逐步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第六单元安排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另一方面使他们初步感受图形运动与变化的一些基本方式和特点,拓展观察、分析现实空间与平面图形的视角,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部分。本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第一次结合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周长及其计算方法的认识, 提高测量、计算和估计不同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第二次结合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安排《多彩的“分数条”》,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
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分数的含义,感受这些分数与 1 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此外,本册教科书没有安排独立的“统计与概率”教学单元,但注意结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部分内容,择机让学生经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 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经验,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二、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估算;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三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知道 0 与一个数相乘得 0, 会验算除法;
联系现实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用“倍”说明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决倍比关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2)会用“克”、“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4)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运用正确的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5)认识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区分、判断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平面图上将指定物体进行平移。
(6)能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能比较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数学思考方面。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三、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两年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都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数学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没有学习积极性,没有自控能力。本学期教学中,将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愉快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力求全面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 重点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优生吃得饱,让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爱学习,让全班共同进步。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因人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2.坚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作业,细心检验的学习习惯,利用每周的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
3.认真钻研教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阅读数学课外读本,拓宽数学的知识面。
4.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优化作业设计,不搞题海战术,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5.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多联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 课 时数 | |
9.1 | / | / | / | ||
口算及估算 倍的认识 | 1 课时 1 课时 | 1.倍的含义 2.理解“一个数是 | 4 | ||
倍的认识练习 | 1 课时 | 另一个数的几倍”, | |||
一 | 9.2-9.6 | 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 1 课时 | 学 会 利 用 除 法 求 | |
“ 一个数是另一个 | |||||
数的几倍” 并能在 | |||||
实际中运用。 | |||||
1. 加深理解“求一 | 5 | ||||
二 | 9.9-9.14
| 练习一 不进位乘 不连续进位乘练习二(1) |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 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2. 掌握算理及竖式 | |
练习二(2) | 1 课时 | 书写中乘的顺序。 | |||
连续进位乘 练习三 (1) |
1课时 1课时 | 1. 掌握计算方法,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 | 2 | ||
三 | 9.18-9.20
| 前一位进几” 的算 理。 | |||
2. 熟练掌握两、三 | |||||
位数乘一位数乘法 | |||||
的笔算方法。 | |||||
四 | 9.23-9.27
| 练习三(2) 乘数中间或末尾有 0的乘法练习四 |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 1.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 0”的 规律。 | 4 |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 0的计算方法。 3.探索乘数末尾有 0 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 |||||
五 | 9.29-9.30 | 第一单元练习、评讲 2课时 | 2 | ||
七 | 10.7-10.12
| 认识千克 认识克 练习五 第二单元练习分析 | 1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2课时 | 1.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千克和克之 间的进率,并能进行 | 5 |
简单的换算 |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
1 课时 1 课时 2课时 | 1.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认 识 周 长 的 含 | 4 | ||
八 | 10.14-10 .18 | 义,会测量并计算出 周长。 | |||
3. 掌握长方形和正 | |||||
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 |||||
法。 | |||||
练习六 | 2 课时 | 1. 进一步熟悉长方 | 4 | ||
周长是多少 | 1 课时 | 形和正方形周长的 | |||
九 | 10.21-10 .25 | 第二、三单元练习 | 1 课时 | 方法。 2. 掌握长方形和正 | |
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 |||||
法。 | |||||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练习七 |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 1.1、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 | 4 | ||
数除以一位数的口 | |||||
十 | 10.28-11 .1 | 算算理。 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 |||
的笔算方法。 | |||||
4. 用乘法验算除法 | |||||
的方法 | |||||
5.探索、理解除法笔 | |||||
算验算方法。 | |||||
十一 | 11.4-11.8
| 练习七 机动 | 1 课时 3 课时 | 1. 两位数除以一位 数口算、除法笔算。 | 4 |
十二 | 11.11-11 .15 |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2)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 练习八 | 1课时 2课时 1 课时 | 1.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 除)的笔算方法。 | 4 |
2. 理解首位不能整除的处理方法。 3.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4.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除法的笔 算算理。 | |||||
1. 两、三位数除以 | 4 | ||||
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 |||||
2. 除法笔算某一位 | |||||
十三 | 11.18-11 .22 | 练习八 商中间或末尾有 0的除法练习九 | 1课时 2课时 1 课时 | 上用 0除以一位数直 接商 0 的计算。 | |
3. 除法笔算哪一位 | |||||
不够商 1要商 0的计 | |||||
算。 | |||||
1. 两、三位数除以 | 4 | ||||
十四 | 11.25-11 .29 | 复习 第四单元练习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 | 1课时 2课时 1 课时 | 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 | |
实际问题。 | |||||
1. 能运用策略熟练 | 4 | ||||
十五 | 12.2-12. 6 |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练习十 间隔排列 | 1课时 2课时 1 课时 | 解决问题。 2. 从条件想起分析 | |
问题的方法。 | |||||
1. 正确识别生活中 | 4 | ||||
十六 | 12.9-12 .13 | 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 第五、六单元练习 | 1 课时 1课时 2课时 | 的平移和旋转 2. 正确识别简单图案或平面图形中的 | |
轴对称图形 | |||||
1. 能正确理解把一 | 4 | ||||
个物体或一个图形 | |||||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 | |||||
都可以用几分之一 | |||||
表示 | |||||
十七 | 12.16-12 .20 | 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练习十一 |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 2.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3.运用直观的方法 | |
比较同分母的两个 | |||||
分数的大小。 | |||||
4. 经历简单的同分 | |||||
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 |||||
方法的探索过程,会 |
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 在 计 算 分 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6.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 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 ||||
十八 | 12.23-12 .27 | 多彩的分数条 1课时 第五——七单元练习 2课时 期末复习 1课时 | 加深对分数含义的 认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 4 |
十九 | 12.30 -1.3 | 期末复习 3课时 机动 1课时 | 总复习 | 4 |
二十 | 1.6-1.10 | 期末复习 | ||
二十 一 | 1.13-1.17
| 期末复习及考试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数学一年级教研工作计划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