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课题子课题2:“在地文化”和文化归属感的文献研究
日期:2025-03-07 14:00:08  浏览量:3

“十四五”课题子课题2:“在地文化”和文化归属感的文献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样性面临挑战,地方特色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导致青少年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而文化归属感作为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情感依附,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领域,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不足,缺乏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影响其全面发展。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实地调查,但对“在地文化”的文献系统性梳理不足,尤其是学校场域中文化传承与归属感培养的理论支撑较为薄弱。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弥补实证资料的缺失,结合理论与实践,为构建具有文化根基的教育生态提供依据。

二、概念的界定

在地文化:本课题中的“在地文化”指的是为学校特有的文化、历史、风土、环境等各种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烙印,师生在与之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中反复被定型,这些相似性和共鸣就是一个以学校为单位的文化圈,共同繁衍,从而形成独特而又根深蒂固的“在地文化”。

文化归属感:个体或群体对某一文化系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情感依赖,是其在文化层面上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文化群体的价值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的热爱、传承和维护。

三、研究的目标

1.全面梳理 “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相关文献,弥补调查研究资料的不足,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

2.深入了解学校文化现状,明确 “在地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提升学生文化归属感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校开展基于 “在地文化” 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促进师生文化归属感的形成与提升。

四、研究的内容

1.梳理国内外关于 “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起源、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大方向。

2.整理并分析学校现状中与 “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相关的元素,如校园文化活动、课程设置、校园环境等。探究如何将 “在地文化” 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挖掘 “在地文化” 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开展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 “在地文化” 的认知与体验。

3.研究影响学生文化归属感形成的因素,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五、研究的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成员分工,确保研究工作有序开展。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一线教师等,发挥各自专业优势。

2.建立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机制,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在地文化”“文化归属感”文献研讨交流,分享研究心得,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专家引领开拓思路。加强与文化研究学者、教育教学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在地文化”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拓宽研究视野。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 “在地文化”、“文化归属感”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他们对 “在地文化” 的认知程度、态度以及学生文化归属感的现状,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或教育教学活动,对其在 “在地文化” 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七、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24年10月——2025年5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前期调研,确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组长带队制定文献收集计划,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实践阶段(2025年5月——2026年5月):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校文化现状和学生文化归属感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活动,交流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研究内容和方法。

总结阶段(2026年6月——2026年10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论文;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和鉴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八、预期的成果

1.研究报告:撰写《“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的文献研究》研究报告,全面阐述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实践建议。

2.学术论文:发表《“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的文献研究》研究论文,在教育领域内分享研究成果,引起同行对 “在地文化” 和文化归属感的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