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课题子课题1:《基于“在地文化”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校本研究》
日期:2025-03-07 13:56:41  浏览量:1

子课题1:“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调查“在地文化”现状是促进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场所,其“在地文化”反映了地方历史、传统与价值观。通过调查,可以识别学校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增强师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不仅能提升师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盛泽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其“在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对盛泽镇及周边地区“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探索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概念的界定

1.“在地文化”:

“在地文化”是指学校特有的文化、历史、风土、环境等各种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烙印。它不仅仅是地理区位的概念,更是一种对“地”的回应,强调文化与地域的紧密联系。师生在与“在地文化”的亲密接触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共鸣,进而形成一个以学校为单位的文化圈,共同繁衍出独特而又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态。

三、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通过“在地文化”的挖掘与融合,全面了解盛泽镇及周边地区“在地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利用情况,推动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调查并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的“在地文化”资源,了解师生对这些资源的认知与需求,分析其对“在地文化”的需求和期望。

3. 通过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在地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学校“在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四、研究的内容

(1)“在地文化”物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调查地方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自然景观等物质文化资源,了解其现状及其在社区和学校中的利用情况。

(2)“在地文化”制度资源的调查研究

调查地方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社会组织形式等制度文化资源,分析其在社区和学校中的传承情况。

(3)“在地文化”精神资源的调查研究

调查地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艺术表达等精神文化资源,探讨其在社区和学校中的影响与作用。

五、研究的措施

1.组建研究团队,提升科研素养

教师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因此,招募一批对“在地文化”有浓厚兴趣、具备钻研精神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并开展系统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学习,深入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其次,要转变教师的科研观念,从新的视角认识“在地文化”现状调查对学生文化认同感、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要加强日常的指导与支持,通过推荐相关书籍、举办学术沙龙、开展读书交流、组织科研中心组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题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此外,还要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学校或社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和培训,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汲取智慧,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2.定期开展“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讨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必须加强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因此,定期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各项研讨活动至关重要。围绕“在地文化”现状的核心问题,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的交流会,利用学术沙龙、科研中心组等活动,深入剖析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实践经验,确保课题研究保持常态化、有序化。通过这些活动,课题组成员能够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研究方法,确保课题研究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

3.做好“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

在调查“在地文化”现状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及社区、学校的内外部优势,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将这些优势最大化。同时,要积极应对调查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确保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结合“在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通过对教师、学生、社区居民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有针对性地、有方向性地对“在地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地方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在社区和学校中的传承与利用情况,为文化保护与创新提供实证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结合“在地文化”的定位,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鉴别与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形成对地方文化现状的科学认识。通过分类阅读与课题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核心内容,同时发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寻找新的研究思路与突破点,为“在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3.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个团体或机构。个案研究通常对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即所谓的“解剖麻雀”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个案本身的描述和分析上,还需要通过研究揭示教育与发展的因果关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在地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与归纳,深入分析地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及其对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4.行动研究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边实践、边探索、边调整,确保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互促进。对于本课题“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日常观察记录、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5.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具体情况的分析与归纳,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提炼为可借鉴的经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本课题“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将根据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出有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并形成书面材料。这些总结将为最终形成规范化、理论化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

七、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24年1月-2024年3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目标与任务。

进行“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师生对“在地文化”的认知与需求。

2.实施阶段(2024年4月-2025年6月):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在地文化”与归属感的相关理论。

设计并实施一系列文化融合活动,探索“在地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的路径。

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分析“在地文化”对师生行为的影响。

3.总结阶段(2025年7月-2025年12月):

通过后测研究,评估“在地文化”对师生归属感提升的实际效果。

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八、预期的成果

1.《“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

全面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策。

2.《“在地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论文

撰写研究论文,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推动“在地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将“在地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