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理念转变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明确表达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体育“育人程度高”,但是,在学校体育老师、体育课、体育特长生等一系列和“体育”有关的人和事,似乎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痛”。
在一般中小学校有其他活动,多数情况会先调整体育课,在普通大学的体育老师和其他学科高职称人数相比,一般是绝对少数。“德、智、体、美、劳”早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可是“体”长期没有得到与其他课程同样的地位,“蹦蹦跳跳”似乎成了一般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的代名词,“打打赛赛”又成了体育院校专业课的化身,体育课程思政似乎成了喊几句口号,讲几个运动员拼搏故事,可有可无的,因此,教学理念必须转变。
1.体育是知识,不容忽视。知识是人们对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或成果。在知识维度以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是“认知知识”,以身体运动为特点的是“操作知识”,体育就是身心共同作用下的体感认识,具有极其丰富的本体体验,因此,可以说“体育课的本份原本就是一系列操作性知识的有效传承”,而且,我们也可以说体育其实比单纯思维性知识更难,是“认知+操作”统一的知识。
作为传授知识育人的学校,体育是操作性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同样的学科地位,某种程度上更重要,所以我们说五育的第一育是体育。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总课时比例为10%~11%,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重要。
2.体育重育体,更重育人。体育以身体为生物载体,进行规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但是,绝不是停留在单纯“健体”的生物维度,因为人是“身心”统一体,具有生物、精神、社会诸多方面有机组成,不可分割,所以,“体育”不仅仅在“育体”,更重要的是“育心”(思想、思维、精神、人格)和“育人”(身心统一健康)。体育是通过练身体,改善体质,提高机能,同时,“体育通过身体活动这一生物性手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目标,以“育体”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
3.体育课思政,不可取代。从人类演进的底层逻辑看,体育是护佑生命的教育,身体是须臾不离我们的存在,以身练身,以心练身,身心一体,“使人在身体活动中始终处于互为主客,主客互动、主客协同的过程中,因而能够迅速、直接、深入、全面地获得自身的各种信息反馈,沿着身体活动的路径不断认知自我、探究自我和完善自我”。宾德拉认为“所有学习都是刺激学习”,体育的具身刺激—反应学习,不仅对身体,更对思维训练、思想形成、认同感获得最为直接、深刻、持久,无疑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之一。从体育课程本身而言,在身体训练中,高水平技能训练的“超量”之苦,一般运动技课的教学效果;从思政教育出发,没有身体的投入,缺失了人的认知通道,很难深刻理解和塑造精神、价值观,因此体育与思政双向作用、互为存在,整体的体育课程思政不可取代。
文献参考:南阳师范学院网站“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