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在区教育局工作重点、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及绸都小学学期工作安排的基础上,以学校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功能,开展各类活动,旨在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教师发展向更高层次发展。一个学期的工作落下帷幕,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活动,持续化、丰盛
1.主课题研究,成功立项
绸都小学“十三五”主课题《管理转型期学校文化重塑的行动研究》在2023年12月顺利结题,随即“十四五”主课题的落实即将进行。在2024年初,教科室就开始着手安排主课题的选题,6月教科室完成主课题申报工作,9月确定主课题的主题——《基于“在地文化”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校本研究》,并进行申报。2024年12月,省、市202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已经结束了,吴江区获得省级课题1项,48项苏州市课题,在课题立项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有幸,绸都小学的主课题在此成功立项。
“粮草未动,计划先行。”在课题立项后,课题组负责人将召集组织课题组成员做好相关计划;随后进行理论学习,以实现课题研究的具体化、深入化。此外,2025年1月,吴江区教育科学院即将组织苏州市级课题进行开题活动,教科室则及时准备,落实好开题工作。
2.其他课题研究,有序落实
与此同时,做好管理苏州市级、教育学会课题、区级、校级工作做好落实。8月底,吴江区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工程专项10位老师课题申报成功。9月12日,绸都小学教科室开展了吴江区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工程专项课题开题活动,活动由教科室主任施正芳老师主持。首先,施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开题报告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研究进度安排以及预期研究成果。接着与会老师一一展示自己的开题报告,表示将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有序的课题研究,把开展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的辐射作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研究。
为深入推进“菱叶渡”系列活动的开展和落实,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绸都小学于9月11日开展了“菱叶渡”系列活动暨专家讲座活动,旨在通过向大家介绍课题研究的实践困境,深入探讨课题的优化策略,为老师们带来了深层次的知识体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余家友主任为大家带来关于学年课题研究的精彩讲座,全体青年教师、课题主持人以及教科室成员参与了活动。余主任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知识盛宴。
此外,其他的苏州市、教育学会、区级、校级课题的管理工作有序安排,将研究资料及时上传,做到每月有学习资料、活动记录,课题要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有成果。
3.成果培育,阶段化进行
教育教学成果奖——对于学校、老师而言是一块“宝石”。2024年,在区局教育局领导的关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活动,并在暑假里绸都小学申报了2个成果奖。接下来成果申报有待发展,有指导,有方向,鼓励绸都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上有计划,有方向,争取在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上有所突破。
4.承办区级教科研活动
9月25日,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科研协作组在绸都小学开展“课题进课堂”主题教科研活动。吴江区教科室王丽娜主任、余家友主任、区教科室兼职教科员(小学)、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各校分管校长、主任及教科研骨干教师7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课堂展示、评课研讨、主题微讲座以及专家领航。首先是四位老师绸都小学施正芳、程开甲小学徐玲老师、盛泽实验小学李冬怡老师、南麻小学吴培芳老师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说课。周校分别对这四堂课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四位老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不足与建议。在微讲座环节,绸都小学王宇蔚老师黄家溪小学林杰老师、程开甲小学李俞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智能型、大容量的知识盛宴。最后,吴江区教科室余家友主任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殷切地期望老师们在教学研究工作要坚持用课题聚焦课堂,做到持续研究;王丽娜主任指出教师在深根课堂的同时,应该在自我提升上早作规划,与时俱进,期待更多的老师走向教育的诗与远方,最终实现专业素养全发展。
本学期,绸都小学承办吴江区教科室活动在落实好各项活动安排的同时,在此期间进行展板展示,借此展示了绸都小学的风采。
二、教师规划,梯队化,发展
1.让工作室与成长营协同发展
绸都小学青年教师的“明师工程”是学校骨干教师的成长营,在校长室大力支持下,教科室将继续做好协作工作,制定好教师发展规划,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此同时,“纯谨”科研中心组、“课题”工作室与之协同发展,落实好各项工作,如结合沙龙活动、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有序进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日益受到关注。11月25日,教科室针对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落实讲座《寻找科研的“切入点”》,旨在为青年教师们提升科研素养。本次活动由教科室主任施正芳老师进行讲座,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获取课题、论文的“灵魂”呢?“灵魂”的来源首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即青年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其次,立足教材文本,指导青年教师要在平日里多研究教材,从教材本身中寻找灵感。第三,青年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积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中获得教育灵感。当然,关注热点,小题实做也是研究的注意点,施老师通过正反例相结合指导青年教师要脚踏实地,做实在的课题,写实在的论文。最后施老师殷切地指出青年教师应该在平日里要多汲取“养料”,从名家、前辈身上获得知识和力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2.读书活动,有序展开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精湛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撑。因而正常有序地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已是常态,对话经典,对话教育名家,在经典推荐中,在静默阅读中,共享教育智慧,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储能,做到与时俱进。
2024年8月29日,绸都小学开展了教师读书分享活动,分级部进行,积极引导教师广泛阅读,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建立书香校园。同时,读书沙龙活动分学科方式进行,9月27日,英语组开展主题为小学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研究,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探讨;10月18日,低年级语文组开展了一场以“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科沙龙活动;11月21日上午,全体技能学科教师集中音乐教室开展技能组沙龙活动,主题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技能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12月10日下午,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以“小学数学的‘生动课堂’建构”为主题沙龙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互动,教师准备充足,活动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有所收获。
3.各项评比,落实与发展
为了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根据各类论文赛事做好各项科研论文指导选拔工作,指导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本学期,落实江苏省、苏州市优秀教育论文评选、教学设计评选,江苏省行知杯教育论文、教育小故事、教育随笔等,在发动落实的同时进行指导,老师们积极参评。截止目前,吴江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有效课堂建设研究征文3人次获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六届“行知杯”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1人次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2024年年会暨“实学课堂”新教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论文评比中1人次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苏州市教育学会2024年教育评选中2人次获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吴江区教育学会优秀陶研论文,3人次获二等奖;2024年12月,落实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施正芳、朱佳怡、孙尧芳三位老师很幸运地进入决赛,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期末期间,安排全校教师进行期末论文评比活动,教师们积极撰写论文,进行参评,并评选出一二等奖。寒假期间,教科室即将布置假期学习教育学籍,促进青年教师将本学期教育教学经验与收获落实于笔头,撰写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感悟论文。此外期末,教科室有效做好教科期末常规考核工作,做到公平公正。
三、特色发展,协同落实
学校“昇•明”文化理念已经深入学校的各个角落,本学期在各个科室的协同下有序展开—— “小满戏苑”、“五聚桥”、“先蚕书苑”、“菱叶渡”、“升明湾”的“昇•明”教育特色建设体系,在各项活动中得以落实与深入人心。此外,2024年撰写的学校主课题亦是围绕学校文化——《基于“在地文化”的师生归属感提升的校本研究》,在12月立项后,将更好地将学校文化持续发展。
四、综合实践,不断提升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有序有效,在学期初由教研组进行统一规划,由教研组长钮益琴老师带领大家进行期初会议,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提出了一些参考主题。随后,各位老师进行专课专上,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有效进行活动指导。本学期,吴江区小学综合实践成果展评如期进行,施正芳、陈肖依老师带领的六(6)班进行各项活动,在吴江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2月底,在吴江区综合实践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评比活动中,获得区级二等奖。
其次,学校综合实践的梯队发展迅速,施正芳、陈肖依、钱俊杰三位老师分别进入吴江区综合实践核心组、中心组、协作组。在综合实践各项活动中,施正芳老师获得苏州市教学会教学设计一等奖2次;9月,在吴江区教育科研活动中执教《包装袋上的秘密》;11月,在吴江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培训中公开课《水果网巧利用》,获得好评。因为有集团这个大后盾,所以欢迎更多的青年教师来加入综合实践的“大家庭”。
五、融媒体宣传,促特色建设
8月底新学期开学前,教科室进行阶段“融媒体制作”培训活动,对于新进成员进行培训。本学期在集团微信团队、“绸小融媒宣传组”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微信100多条。各类新闻在新媒体,如《吴江教育微信公众号》《吴江青年》《融媒太湖星》《吾爱盛泽》等得以报道。此外教师成果丰硕,本学期老师们在省市级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全年发表66篇),省市区级获奖30余篇。
2025年已然在脚下,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让每一位教师以无限的动力投身于学校的教育科研中,去成长每一位学生、发展最好的自我,力争工作开展得有新意,有活力,有实效。